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构想/宋成元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0:22:46   浏览:85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构想

宋成元 王方顺


内容提要:为了使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件的审理更加简便、快捷,建议设立书面审制度。本文围绕设置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的必要性、设想、价值取向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主题词:刑事审判 简易程序 改革构想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在第二审程序中已出现了有关书面审即不开庭审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后,合议庭认定的事实与第一审认定的没有变化,证据充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近几年来,随着人民法院审理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件数量的大量增加,广大刑事法官肩上的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如何对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件实行更加简便、快捷的制度进行审理这一问题逐渐提了出来。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置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以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一、设置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的必要性
1、近年来,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受案数量大大增加,审判任务愈来愈繁重,有必要设立一种快捷的审判程序审理案件,让法官空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比如东营市近两年来说,2002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770件1143人,审结792件1182人,未结案件49件74人。2003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690件1097人,审结678件1058人,未结案件61件113人。据统计,东营市两级法院刑事法官仅有20名左右,他们在审理案件之外,还要完成院里下达的大量的行政性事务。那么如何在非常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提高效率,将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呢?笔者认为在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中设立书面审程序将是一大捷径。
2、“公正与效率”这一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要求在刑事审判简易诉讼程序中设立书面审制度,使刑事诉讼提速。公正与效率既是新世纪人民法院的不懈追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热切企盼,是法治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在此,尤其要考虑一下效率这一词。效率又称效益,泛指日常工作中消耗的劳动量与劳动效果的比率。效率遵循的一般宗旨是以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者以同等资源的耗费取得最佳效果。而司法效率是指通过充分、合理运用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获得最大的成果。效率作用于司法程序上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点:一是迅速性,以解决诉讼迟延问题;二是便捷性,以解决诉讼程序繁琐问题;三是经济性,以解决诉讼成本问题。为了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讼累,及时、尽早结案,我国刑诉法专门设立了简易程序。适用简易程序由独任审判员一人开庭审理。现代世界各国的刑事审判程序中,都规定有简易程序。在美国,法院开庭审判之前,如果被告人作认罪答辩,法官确信这种答辩出于自愿,而且被告人懂得其后果和意义,一般情况下则不再开庭而对被告人迳行课刑。如将上述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将会大大提高审判效率。
二、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的设想
1、适用条件。并不是所有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均适合该制度。实行该制度,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控辩双方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无任何争议。如控辩双方提出一点争议之处,即使对案件定性及量刑毫不影响,也不能适用该制度。二是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且被告人同意的。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该制度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可以实行该制度,但必须征得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同意。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如认为该案符合条件,必须征询控辩双方的同意后才能适用该制度。三是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了具体的量刑建议,人民法院认为合理的。四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适用该制度。五是自诉案件不适用该制度。
2、审理期限。实行该制度,应规定较短的审理期限,才能充分体现审判效率。规定审理期限为5日。
3、审理模式。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如案件符合刑诉法规定的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条件,经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办案法官可以在立案当天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和展示所有涉案证据,并征询他(她)是否同意实行该制度的意见,如对案件所有事实和证据无任何异议,并同意实行该制度,且对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无异议。办案法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当即对其宣判。如条件允许,可当即送达判决书。如条件不允许,可在次日将判决书送达被告人。
4、取消该类案件被告人上诉权和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权,实行一审终审制度。因为控辩双方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无任何争议,且人民检察院提出了具体的量刑建议,被告人无异议,对于人民法院的判决人民检察院或被告人没有抗诉或上诉的可能和必要。如有特殊情况,可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对该案进行审理,以从审判监督程序这一角度对该类案件进行救济。
5、实行该制度,对其他未具体规定的程序与一般简易程序相同。
三、设置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的价值取向
1、设置刑事审判简易程序书面审制度,相对于开庭审理制度来说,具有如下优越性:一是审理期限大大缩短。由一般简易程序的20日缩短到5日,为法官办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二是审判效率大大提高。因为实行该制度,不需要开庭审理,如控辩双方同意,在送达起诉书时当即可向被告人送达判决书,审判效率得到惊人的提高。三是司法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省。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必须经过开庭审理,就会出现开庭前书记员要张贴开庭公告,如被告人在押的,书记员要填写派警单,法警要去提押被告人,开完庭后法警要将被告人送回等等许多琐碎的事情。实行该制度,对法院来说,简化了办案程序,使审判人员不被繁琐的程序所累,利用相当短的时间就能审结一件案件,抽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审理好案件,也达到了节约人民法院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2、适用书面审制度审理刑事案件,对当事人来说,因该制度程序较简单,这样可促使审判人员提高办案效率,严刹“拖拉办案风”,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适用书面审制度审理刑事案件,对社会来说,因刑事被告人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依法处理,当事人间的纷争能在比较短的期限之内得到圆满解决,会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郑政〔2009〕16号


二○○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9年3月16日郑州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印发。


郑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了新一届郑州市人民政府。为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政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监督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二章 政府组成人员职责
第三条 市政府由下列人员组成: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主任。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执政为民,忠于职守,求真务实,勤勉廉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第四条 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主持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常务副市长负责市政府常务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
市长出差(出访)期间,由常务副市长主持市政府工作。
第五条 市长或者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六条 副市长按照分工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委托负责专项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工作,并可代表市政府进行外事活动。
第七条 市长助理协助市长或者副市长工作。
第八条 市政府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协助市长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组织落实市政府决定的事项和市长交办的事项。
第九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实行局长、主任负责制,由其领导本部门的工作。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决定,在本部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
审计局在市政府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自觉维护政令统一,切实增强行政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第十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十一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三条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妥善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依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十四条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重要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事项,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安排,社会管理重要事务,地方性法规议案和市政府规章等,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决定,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十六条 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进行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
第十七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涉及相关部门职责的,应在提请市政府决定之前征求其意见并充分协商;涉及下级或基层的,应事先征求意见和建议。
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
第十八条 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
第十九条 实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作出决策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作出决策而不作出决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五章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第二十条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强化法治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适时提出地方性法规议案、制定政府规章。对不合时宜的地方性法规及时提出修改或废止议案,对不合时宜的政府规章及时修改或废止,确保地方性法规议案和规章的质量。
第二十二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或由市政府发布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应经法制机构审核;发布后,要依法及时报市政府备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规范行政裁量权,建立自由裁量阶次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四条 提请市政府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市政府规章的解释工作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第二十五条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政府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由市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受理、办理,并提出复议决定意见,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长审批、签发。
第二十六条 对以市政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和市政府行政诉讼案件,由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牵头办理。相关事项与有关部门或者有关机构、组织业务关联的,有关部门应当参与并做好配合工作。
第二十七条 除上级国家机关规定设立相应领导小组外,一般不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相关工作由分管副市长抓好贯彻落实。确需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得代行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不得超越规定对外发布规范性文件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严禁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从事经济活动和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借款、担保等活动。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撤销。
第二十八条 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加强行政执行力

第二十九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强化行政执行力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加强工作协调,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第三十条 合理界定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工作职能,建立健全职能争议协调机制,解决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和管理真空等问题。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推行公共政策、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按年度向社会公布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推行职位说明书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优化行政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明确办事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对市政府各组成部门的行政效能进行实时监控、考评,并定期通报考评结果。
第三十二条 创新督查机制,强化工作落实。市政府实行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施跟踪督查。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定期向市政府报告重点工作、重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三条 建立绩效评估制度,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和绩效评估结果公开化。对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和工作效率以及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综合考评。
第三十四条 严格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凡涉及一票否决事项以及在重大决策、土地利用、信访稳定、涉法涉诉、廉政建设、社会民生等方面有重大过错事项的,相关主管部门必须提出问责建议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建议。对于该提出问责建议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建议而未提出的主管部门,市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对该主管部门责任人提起问责。
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效果,将责任追究与部门和公务员年度考核相结合。

第七章 健全监督制度

第三十五条 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接受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六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七条 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有关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八条 强化行政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机关与政府法制机构、审计、发展改革、财政、人事部门之间的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沟通情况,查处违法违纪,追究相关责任。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市政府领导同志及各组成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市政府设立12345市长电话,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工作人员均应认真听取、耐心解答,并认真做好记录。对能够及时处理的问题和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应及时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按领导指示意见处理。市长、副市长定期直接值守市长电话。
第四十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各组成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重视群众和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八章 推进政务公开

第四十一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各类公开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新闻发布工作,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正确引导舆论。
第四十二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开。
第四十三条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应当公示的事项,按照国家、省和本市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第四十四条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服务应用、确保安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第九章 工作安排布局

第四十五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年度工作安排布局,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第四十六条 市政府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及阶段性工作重点,确定需要讨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等事项,形成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布局,下发执行。
第四十七条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布局,并在年中和年末向市政府报告执行情况。市政府办公厅适时作出通报。
第四十八条 市政府秘书长协调市政府日常工作安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协助调整政府工作计划并做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工作。相关部门和人员要主动加强与秘书长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及时通报工作情况。

第十章 会议制度
第四十九条 市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政府议事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制度。市政府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
第五十条 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各局局长、各委员会主任组成。会议议题由市长确定,由市长或者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要指示、决定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
(二)讨论和决定市政府的重大事项;
(三)安排和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四)通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情况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市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邀请和列席人员范围根据会议内容需要确定。
会议议定事项,由市长签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纪要》。
第五十一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者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会议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二)讨论通过市政府规章和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工作报告;
(三)讨论通过向省政府报告或请示的重要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提交,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审定。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临时召开。其他列席人员根据议题需要确定。会议议定事项,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签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
第五十二条 市政府议事会议,不定期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通报市政府重要工作,协调安排阶段性政府工作布局;讨论、研究、处理市政府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如有议定事项,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签发《郑州市人民政府议事会议纪要》。
第五十三条 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或副市长确定议题,并召集和主持会议,主要是研究、协调、处理市政府工作中的专项问题和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向市政府请示的重要事项。市长办公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与会人员根据议题需要和召集人的要求确定,相关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应由行政正职或主管副职参会。市长办公会议议定的事项,由召集会议的市长或副市长签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
第五十四条 市政府研究同意,须提请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的事项,由该议题主汇报单位根据市政府确定意见代拟汇报材料,报市长或副市长审定后提交。
第五十五条 市政府会议决定的事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坚决执行,抓紧办理,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市政府会议决定事项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催办、督查,及时向市政府汇报。落实情况作为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年终考核的内容。
第五十六条 严格会议请假制度。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不能出席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议事会议时,应提前向市长请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因故不能参加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时,应提前向市政府秘书长请假,未经同意不得由他人代替参加会议。
第五十七条 严格实行全市性会议审批制度。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系统召开的需要本系统负责人参加的全市性工作会议,由分管副市长批准;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系统召开的需要各县(市)、区政府分管副职参加的全市性工作会议,由分管副市长提出审核意见,常务副市长批准;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系统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或需要各县(市)、区行政正职参加的会议,由分管副市长提出初审意见,经常务副市长审核后报市长审批;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由市政府秘书长提出审核意见,市长审批。

第十一章 公文处理制度

第五十八条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遵守省、市政府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九条 除市长、副市长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和特急事项外,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将公文通过政务内网统一报送至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公文处理的处室,不得向领导个人或其他业务处室直接报送。报送请示性公文,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请示事项如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责,主办部门要主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如有不同意见,要主动协商,达成一致;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依据,提出办理建议。
第六十条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报送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公文处理的处室受理并加签运转。公文审批完毕,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公文处理的处室统一分送、归档。
第六十一条 市政府发布的命令(令)、决定,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由市长签署或签发。
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报送的公文,由市长或者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签发。
以市政府名义制发的其他公文,由副市长按分工签发。属于综合性、全局性、重要经济事项的,或者副市长认为必要的,报常务副市长、市长签发。属于重大事项的,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由市政府秘书长签发。必要时,可征求分管副市长意见后,由市政府秘书长签发。
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厅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书以及以市政府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须经市政府法制机构进行法制审核。
第六十二条 切实精简公文,凡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国务院部门、省政府部门制发的公文,一般不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转发。要提高公文办理工作效率,市政府办公厅转办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办理的公文,要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

第十二章 公务活动安排

第六十三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庆典和事务性活动。
第六十四条 除全市性重要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的活动外,市政府领导原则上不出席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召开的系统、年度工作会议或其他会议,以及各县(市、区)、各组成部门和基层单位组织安排的事务性活动。确需市政府领导出席的,应事先书面请示市政府,由市政府办公厅从严掌握、统筹安排,市政府领导不直接接受邀请。
第六十五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涉及外事、侨务、港澳事务、台务的接待事项,需要市政府领导出席的,应将接待计划报市外侨局、台办等业务归口部门,按规定严格审核后报市政府。
第六十六条 市政府办公厅和新闻办负责境内新闻记者采访市政府领导的协调、安排工作。境外新闻记者采访市政府领导的,由市外侨局、新闻办、台办按有关规定把关,提出意见送市政府办公厅协调、安排。

第十三章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第六十七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从严治政。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负责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六十八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公务接待。要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六十九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第十四章 作风纪律

第七十条 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领导要坚持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领导下基层要减少陪同和随行人员,做到轻车简从,简化接待,不扰民。
第七十一条 市政府领导同志不为各县(市、区)、各部门和基层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如特殊原因需要发贺信、贺电和题词的,一般不公开发表。
第七十二条 市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严格遵守精简会议的有关规定,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要严肃会议纪律,市政府办公厅定期对会议纪律情况进行通报。
第七十三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须事先按程序报请市政府核准。
第七十四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发布涉及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信息,要经过严格审定,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七十五条 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外事纪律,严禁泄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等,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七十六条 市政府领导出访,须经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审核,报市长同意。市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市政府副秘书长,直属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行政正职领导出访,经主管副市长同意后,报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市长和市长审批。
第七十七条 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离郑外出和休假,需经市长批准,并将外出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有关事项告知市政府办公厅,由市政府办公厅通报市政府其他领导同志。返郑后,应向市长报告有关情况。
第七十八条 市政府各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离郑外出和休假,应事前向主管副市长、市长请假。经批准同意后,应将外出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和代为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名单报市政府办公厅。返郑后,应告知市政府办公厅。
第七十九条 市政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负责值守市政府政务值班电话和传真。对上级机关的各种通知、下级机关上报的情况和其他向市政府通知的有关问题,值班人员均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带班领导汇报,按照领导指示意见办理。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组成部门也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值班工作。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八十条 市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规定。
第八十一条 受省政府工作部门和市政府双重领导的机构,比照市政府组成部门执行本规则。
第八十二条 本规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辽宁省专利保护条例(2002年修正)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专利保护条例

 


(1998年9月25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2年3月28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辽宁省专利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专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专利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以下简称专利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依法实施专利保护,处理专利纠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

  各级科技、经贸、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公安、海关、商检、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配合专利管理部门做好专利保护工作。

  第四条 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查处冒充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专利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身份证件。

第二章 专利活动管理

  第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的发明创造,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国外申请专利。

  申请专利之前,与发明创造技术方案及其专利申请有关的人员负有保密义务。

  第六条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等传播媒介宣传、推销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应当提供该专利权有效的证明。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依法查验专利证明文件。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销售、仓储、运输、宣传、展示等场所和设备,为他人的专利侵权、冒充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提供便利条件。

  第七条 实施专利的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该产品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贴附由省专利管理部门监制的专利防伪标识。

  第八条 专利权人及其利害关系人对进出口货物涉嫌侵犯专利权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申请有关部门实施保护。

  第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利检索。

  第十条 国有专利资产占有单位在法人变更、终止及产权变动、专利权质押时,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利资产评估。

  专利资产的评估由依法取得专利资产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第十一条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专利权转让合同及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成立后,当事人可以向所在地区专利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第三章 专利案件管辖

  第十二条 专利管理部门处理和调解专利纠纷、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以下简称专利案件),应当遵守本章关于管辖的规定。

  第十三条 当事人请求处理或者调解专利纠纷的,由被请求人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的专利管理部门管辖。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专利管理部门管辖。

  省专利管理部门管辖全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和跨省辖市行政区域的专利案件。

  未设立专利管理部门的市发生的专利案件,由其上级专利管理部门管辖。

  第十四条 两个以上专利管理部门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先立案的专利管理部门处理。

  有管辖权的专利管理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其上级专利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专利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五条 专利管理部门发现所受理的专利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专利管理部门或者报请上一级专利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六条 专利管理机关立案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自接到专利管理部门立案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出。专利管理部门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专利管理部门;异议不成立的,应当予以驳回。

  第四章 专利纠纷的调解与处理

  第十七条 专利管理部门应当事人请求,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九条规定的专利纠纷进行调解。

  第十八条 专利纠纷调解实行自愿原则。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专利管理部门不予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专利管理部门以撤销案件的方式结案。

  第十九条 因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归属纠纷请求调解的,当事人可以持专利管理部门的受理通知书,依法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中止该专利申请审查程序,或者中止该专利权无效宣告的有关程序。
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持调解书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办理恢复有关程序和著录事项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请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请求人是与专利侵权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

  (二)有明确的被请求人和具体的请求事项、事实、理由及证据;

  (三)属于专利管理部门管辖范围和受理事项;

  (四)当事人之间无仲裁约定并且任何一方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时效为2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其权益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请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应当递交书面请求书,并按被请求人人数提供副本,同时提交专利证书或者专利权法律状态的证明。

  第二十一条 专利管理部门收到请求书后,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同时指派专利执法人员组成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组;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书面通知请求人不予立案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专利管理部门立案后,应当在10日内将请求书副本送达被请求人。被请求人收到请求书副本后,应当在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请求人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专利管理部门处理。

  第二十三条 专利管理部门立案后,被请求人请求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应当自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利复审委员会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书面通知专利管理部门,并可以申请中止处理。专利管理部门对是否中止处理,应当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对中止处理的审查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审查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作出审查决定的专利管理部门申请复议。

  第二十四条 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时,有权进行现场勘验调查,查阅、复制与争议有关的档案,图纸、资料、账册等原始凭证。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调查并如实地提供材料,不得拒绝。

  专利执法人员在现场调查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

  第二十五条 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时,可以根据请求人的申请,封存或者暂扣与争议有关的可能灭失或者可能被销毁,转移的产品及其生产工具等物品。

  请求人申请采取封存或者暂扣措施的,必须提供财产担保。被请求人提供财产担保的,经专利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可以解除封存或者归还暂扣的物品。

  第二十六条 专利管理部门认定侵权成立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制作处理决定书。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请求专利管理部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时,或在专利管理部门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后,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提出调解请求。

第五章 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的查处

  第二十八条 专利管理部门发现假冒他人专利或者冒充专利行为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指派2名以上专利执法人员负责查处。

  第二十九条 专利管理部门发现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行使下列职权:

  (一)询问当事人和证人;

  (二)检查与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有关的物品,可以封存或者暂扣;         

  (三)调查与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有关的活动;

  (四)查阅、复制或者封存与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有关的合同、标记、账册等资料。

  专利管理部门依法行使查处职权时,有关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不得拒绝。

  专利管理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侵占专利申请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执行生效调解书或者处理决定书的规定,并协助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办理著录事项变更手续。

  第三十一条 专利管理部门对实施专利侵权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有权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单位、个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构成专利侵权的,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构成冒充专利行为的,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给国家或者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拒不提供或者隐瞒、转移、销毁与案件有关的账册、合同、图纸、资料,或者擅自启封、转移被封存物品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冒充专利的标记应予销毁,冒充专利标记与产品难以分离的,连同其产品一并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所需费用由冒充专利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拒绝、阻碍专利管理部门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专利管理机关作出的专利纠纷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专利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专利管理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专利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条 专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所在的专利管理部门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所在的专利管理部门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